站在世界的高度
啟迪環境 要做零碳無廢城市建設者
編注:2024年7月,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,審議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》,明確指出“聚焦建設美麗中國,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,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,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,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,推動生態優先、節約集約、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。”
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綠色化、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,以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綠色、低碳、高效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,減污降碳協同增效,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,助力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建設,以可持續發展保障民生環境。
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作為固廢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,聚焦減污降碳、協同增效,是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的中堅力量,尤其是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,被賦予了更重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價值。啟迪環境作為固廢處置領域的踐行者,一直在探索和迭代如何建立具有自身優勢的“零碳能源體系”,不斷挖掘傳統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“新增長極”,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,以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為路徑,為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堅實基礎。
【示范項目】
零碳能源中心 | 漣水項目
漣水縣,位于江蘇省淮安市,是中國數萬縣鄉級行政區中的一員。最初,也是以垃圾填埋為主,但隨著振興鄉村戰略的實施,各地紛紛開始建設美麗鄉村。啟迪環境漣水項目在設計之初就以打造“清潔、環保、循環、智能”的標桿示范項目為目標,通過創新技術引進和高效運營,實現了當地生活垃圾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的綠色目標,讓漣水縣生活垃圾處理告別“填埋時代”,進入“焚燒再利用”時代,再步入 “零碳智能化”綜合性垃圾能源站,不斷迭代,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。
到今年8月,漣水項目正式運營剛好4年,承載了漣水縣12個鄉鎮、4個街道、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的生產、生活環境保障,服務當地人口約82萬人次,通過垃圾焚燒技術不斷改造和升級,實現年處理生活垃圾29.2萬噸,年發電量1億kwh,年節約標煤3.8萬噸,每年減排二氧化碳8萬噸,成為綠色鄉村基礎建設的樣板項目,多次獲得城管系統先進工作單位,鎮十強工業企業,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。
“綠”能輸出 “技”能增效
因地制宜,按需供能!
結合漣水縣本地的垃圾處理需求,除了對廚余垃圾、餐廚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,還協同處置了醫療廢棄物殘渣、農業廢棄膜以及企業產生的一般工業固廢。在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,變廢為寶,打破了傳統垃圾發電項目單一能源的輸出,打造出多種垃圾協同處理、多種能源按需輸出、系統能效總體優化的新型垃圾發電站,正在逐步實現成為“清潔、環保、循環、智能”標桿示范項目的目標,在清潔生產、優化減排的同時,探索出一條“綠色發展”的新路子。
熱電聯產,創新效能!
新型垃圾發電站積極發揮熱電聯產優勢,為漣水縣大東鎮再生資源產業園區提供集中供熱,這一舉措實現了再生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循環利用,減少了企業自建鍋爐的需求,也降低了污染物排放,節約了能源消耗。通過這種創新聯產模式,對于發揮產業集群力量,進一步研發創新科技,激發地方資源稟賦優勢,助力園區綠色循環低碳方向轉型都起到了積極的驅動作用,同時也提升了漣水縣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營商環境,為周邊地區創造出百余個就業機會,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力量。
迭代技術,降耗節能!
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技術與行業生產的融合應用,促進科技成果轉化,以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質量的綠色生產力響應國家綠色低碳的號召,啟迪環境零碳能源中心研發團隊不斷探索和技術創新研發,榮獲2項發明專利和20項實用新型專利,并結合專利以及項目實際情況,通過循環水系統、給水泵、風機、屋頂無動力風球等一系列節能技術改造,大大降低了生產設備能耗,提高了設備利用率,實現了項目整體能源利用效率提高3%以上的目標。同時,嚴格控制項目煙氣排放值,杜絕處置廢棄物產生的二次污染,實現了環保排放指標優于國家標準。
鄉村振興,低碳綠能!
將生活污染垃圾轉變成清潔綠色電能,可以有效化解 “垃圾圍城”,促進城市環境質量的大幅提升,提升城市社會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。漣水項目不僅是漣水縣“無廢”城市建設,增進民生福祉的參與者、建設者,也是踐行國家“雙碳戰略”城鎮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實踐者、貢獻者,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、助推零碳能源產業的推動者、先行者。
與此同時,啟迪環境各項目積極踐行社會環保責任,面向地方公眾科普宣傳垃圾處理、煙氣、滲濾液、飛灰無害化處理工藝,以及爐渣綜合利用等全產業鏈處置及循環低碳生產模式,為公眾提供更多直面認識環境、保護環境的窗口,以及垃圾分類及焚燒科學知識方面的學習,引導社會各界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,促進無廢城市建設,消除社會公眾對垃圾焚燒的恐懼和抵觸情緒,化鄰避為鄰利。
未來,啟迪環境將繼續深耕垃圾發電領域,不斷探索新型環保能源技術和高效、綠色生產力發展模式,助推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更加健全,以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,提升核心競爭力,打造零碳能源產業“新增長極”。